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会员之家 老一辈夙愿 大力倡导“中国唱法” “中国唱法”教学论坛
学会动态
学会领导成员名单
浏览排行
中国文联召开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深深的怀念 难忘的教诲
王宝璋教授的一封公开信
试论王宝璋声乐教学对嗓音潜机能的
关于举办全国首届“中国唱法”电视
“中国唱法”声乐学会成立大会纪要
再谈“中国唱法”嗓音科学的发声与
评王宝璋的声乐理论新作《唱法论》
“中国唱法”声乐学会在北京成立了
第二届中国声乐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
首页 > 学会动态 > 详细
查看全文

评王宝璋的声乐理论新作《唱法论》

     中国著名学者型的男高音歌唱家、艺术嗓音专家、声乐教育家、声乐理论家王宝璋先生继1988年4月《咽音用于与艺术歌唱》一书出版30年后,2016年7月又推出了他的声乐理论新作《唱法论》。这是一本涵盖了从中国声乐的基本理论到训练技能技法的40万字的煌煌巨著。该书集作者自己60多年的学习、演唱、教学体会和理论研究成果之大成,又吸收了前人及中国戏剧、民歌、曲艺的演唱理论,语言朴实自然,在娓娓道来如谈心般的论述中,阐述了他的对中国声乐教育理论创新的观点以及与理论观点相配套的创新的技能技法。书中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使人感受到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对真理的不懈地追求和对中国声乐教育改革、打造“中国声乐学派”,大力倡导“中国唱法”的火热情怀。 理论创新,技法独特,这是《唱法论》的最大特色,身为中国声乐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的作者为中国声乐教育的改革和中国声乐学派的建立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捧读《唱法论》,你不会感到它理性论述的枯噪,你会感受到书中有飞瀑流泉,有花草相映,有群峰叠翠,美不胜收。 

 

一、創新是《唱法论》的最大特色

     《唱法论》处处折射着創新的光彩,它理论新,观点新,技法新,不拾人牙慧,不热人剩饭,它言别人未言之言,創别人未創之说,使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如沉闷的房间吹进一股新鲜的风,透进一缕明亮的光。在当前中国声乐理论混乱的情况下,丰富了中国民族声乐的理论,规范了中国声乐应有的带有共性的嗓音规格和风格韵味。王宝璋先生是一个极具創新意识的人,玉宝璋先生对声乐教育的創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声乐基本理论的创新;二是技能技法的創新。理论催生了技法,技法又服务于理论。

     《唱法论》中从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了声乐的基础理论:王宝璋先生首先推翻了声乐属于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的传统观念。他认为:声乐艺术“是隶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一门高科技、多学科、潜意识、隐蔽性、技能技法很强的人体嗓音科学”(《唱法论》第7页)。他推导出声乐教育的首要核心任务就是制造出人体自身的高质量的歌唱乐器,这个歌唱乐器是由人体的八大器官组成,他吸收了现代科学的成就,建立了歌唱发音的新理论,使嗓音训练从看不见、摸不着,只凭感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教育变为可触、可视的机能训练。八大器官在歌唱乐器的训练中是独立的,但在歌唱中又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存的。王宝璋先生设计了声乐教学的工程程序,这个训练程序就是先洗澡再换新衣后化妆。王宝璋先生认为:声乐教师不是一上来就搞“内装修”。这不啻(chi)是声乐教育上一声响雷,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它既是叩开中国声乐教育改革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打造中国声乐学派的方法论。他提出歌唱的艺术不是拿腔、拿调,而是开发自家声,释放出高质量、高效能,自然歌唱的艺术嗓音,是打造中国声乐学派的真功实学。

   作者提出了“什么是唱法”,并提出了“唱法”界定的唯一依据是语言的观点(《唱法论》第6页),进而提出了“中国唱法”的概念。他提出了“中国唱法”的嗓音规格是“结实、明亮、集中、高位置、富有金属般的穿透力”,规范了“中国唱法”的嗓音规格;根据嗓音的潜机能开发的理论,他提出了学习掌握“咽音技能”是学习掌握艺术嗓音能动的“嗓音启动机技能”的崭新概念,进而提出了金嗓子不是爹妈给的,是后天打造的,是经过对嗓音潜机能的开发,使小嗓变大嗓,哑嗓变亮嗓的“金嗓子理论”,并例举了成功的范例。从而用教学践行的事实颠覆了“金嗓子是爹妈给的”这种不科学的观念。石破天惊,让人大跌眼睛!作者得出结论:土嗓子、哑嗓子、坏嗓子,完全可以变成亮嗓、好嗓、金嗓。(见《唱法论》第21面)。作者发明了“点金术”,这个“点金术”可以把石头变成金,把生锈的铁丝变成金丝,那就是对人体的发声器官作机能性的训练,潜机能的开发。王宝璋先生自己原本嗓音情况并不好,原来高音只能唱到E2,在小时候到戏班学戏想学小生,但师傅却叫他学武生,只因他嗓音不好,他只得去翻斤头。他不信邪,下决心要做嗓子的主人,不当声音的奴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成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南国歌王”。笔者2013年夏曾在海南三亚琼州艺术学院全程目睹了王宝璋先生在三亚谅州艺术学院排练自己编剧并编作曲的七幕六场黎族神话歌剧《仙鹿之歌》的过程。为了驗证金嗓子是可以后天打造的这个真理,王宝璋先生有意选择了十几名嗓音条件很差的学生作演员。十几名学生被王宝璋先生称为“四不灵”——耳朵不灵听不准音、眼睛不灵视不下谱、嗓子不灵唱不好歌、腿脚不灵形体笨拙。经一个月的嗓音潜能开发训练后,他们的声音变亮了、变结实了,胜任了《仙歌》中大小75首唱腔选段的演唱,该剧只经过了五个月的学习排练2013年的海南艺术节荣获了"文华奖”。(见巜唱法论》第21页)。

   所以说“金嗓可以后天打造”是完全符合科学规律的,笔者的一位朋友在国家最高音乐学府攻读研究生,近两年不见起色。经我介绍跟随王宝璋先生只学习了一个月,嗓音就发生了天反覆地的变化,第二年就在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大赛中荣获金奖,再一年就唱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当他在金色大厅只唱出第一声时,那明亮、结实、极富穿透力的声音一下子就征服了观众,金色大厅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他对“中国唱法”教学法的回报!

      王宝璋先生慧眼识珠,教学第一步就是要释放自家声,好比先洗脸后化妆一样合理、卫生。古人说,学唱要“先引发其声”,这“引发其身”就是释放自家声。自家声释放出来后再加以修饰,最后才是对作品的整体的艺术表现。这就是作者創新并提倡多年的声乐教学三个程序的“工程程序论”。(见《唱法论》第40页一一41页)。

       作者在论述他的新理念的同时,对常规教学中的一些伪科学的理论,如“嘴巴长在喉咙里”、“腔圆字正、以声带字、先腔后字、先声后字、情声并茂、声韵同出”等有违常识的低级、错误的误人观点也在《唱法论》中给予了指正。

      与作者创新的理念相配套的则是书中的八十九个具有創新特色的技能技法练习,是作者70年的学习、演唱和教学中悟出来的,这些技能技法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给作者先进的声乐理念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者在书中把这些宝贵的技能技法毫无保留的献出来,足见其开放和宽阔的胸襟和对中国声乐教育改革创新的热忱和拳拳之心。

        这些技能技法练习的最大特点是化抽象为具体,让“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易理解,易操作、见效快,“吹糠见米”、“立竿见影”成为现实。笔者曾目睹作者在短短半小时的时间内,把一个在音乐学院学习了数年都没找到高音、不能进入头腔高位置的学生,用“翻转硬腭”的技法使他感觉到了头腔高泛音共振声道的高位置,真可谓是吹糠见米、立杆见影。类似精彩的化抽象为具体的比喻在对技能技法的论述中,以及言及较抽象的概念时比比皆是,如把开发嗓音潜能比成洗澡换新衣,把嗓音比喻成面料,把音乐感觉和艺术处理比喻成裁剪工艺。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是作者阐释“中国唱法”教学法之技能技法及众多创新概念的一大特色。有不少的技能技法的命名也是形象、简洁、易懂易记的,如“两点提两角”、“三尖推一尖”、“五腔合一、平板共振、厅舍为箱”、“后位字前咬、前位字上咬、低位字高咬、横位字竖咬”、如同象向地板上砸球般的咬字吐字、打响高音位的声母、韵母的“定位定力”等技法都是既形象又言简意赅(gāi) 的,便于读者理解、记忆和学习操作。(见《唱法论》第五章)。作者新颖的理念、观点、技法如亮晶晶的星星,撒在《唱法论》的每一个章节里,闪烁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凸显着作者的智慧。创新的声乐理念及创新的技能技法,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塑造“中国唱法”教学法的路线图:在正确理论的引顾下,在众多创新的技能技法的支撑下,开发嗓音潜机能,再通过修饰训练,为建立发展中国声乐学派做贡献。

 

二、《唱法论》是建立“中国声乐学派”的方法论

      《唱法论》的问世对当前中国的声乐教育改革和中国声乐学派的建立的意义是巨大的,它为中国声乐教育的创新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打造中国声乐学派的方法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大专院校声乐教育离不开“崇洋媚外”的阴魂,在冠以所谓“美声唱法”教学法的忽悠下,“统治”了我国声乐艺术教学四十多年,伤害了我国两三代入。它提倡“嘴巴长在喉龙里”、“声音往后”、“在咽腔里咬字”,不让学生把声音放出来,怕唱亮、唱实、唱前,结果导致了“声包字”、“口腔音”、咬字不清,拿腔拿腔,失去了声音的自然美。笔者曾听过多位在国家级音乐学院进修过的歌手的演唱,他们要么象大舌头人唱歌(咬不清字),要么压着喉咙唱,声音憋闷,像一块纱巾没抖开,像小脚女人一样迈不开步,声音软绵,音量细小。笔者曾听过一场独唱音乐会,歌者曾在国家音乐学院进修过“美声”,自已标榜是“美声唱法”,但至始至终笔者只听懂一句歌词,声音“包、含、后”,好像听外国人唱歌,(其实正宗的欧州美声学派的声音也是靠前的、明亮的,真不知道“美声声音靠后”这种理念是怎么形成的,并以讹传讹)。目前中国的声乐教育的确是三种方法在争鸣:用作者的话说一是剪裁似的教学方法;二是模仿教学法;三是修补整容似的教学法。他们的教学理念没有嗓音开发的概念,既缺乏理念,也缺乏开发潜能的手段。这种方法都是有悖声乐艺术教学规律的,它们违背了做事的客观程序。试想,没有高档的衣料怎么能做出高档的服装?没有洗脸怎么化妆?乐器没做好怎么演奏?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有人就是不理解。就“因材施教”而言,你还没有对学生嗓音进行从表面到内在的认真勘察,怎么“因材施教”?还有老师让学生躲开声带用假声虚着唱,咬字不能用力,要用咬豆腐的力气去咬字唱歌,结果造成学生声音的“假、空、虚”,造成千人一声、万人一腔,教出来的都是“罐头歌手”。各种奇谈怪论、五花八门的所谓“唱法”。成为时尚的风气像野草一样在全国蔓延、疯长。京剧創始人程长庚临终前对他的徒弟谭鑫培说:你的声音柔媚婉约,我死后,会有很多人喜欢你的声音,但这是“亡国之音”。诚哉斯言!

      在这种大背景下,可喜的是一九九五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声乐学会”,学会章程打出了“中国唱法”的大旗。中国声乐学会的宗旨就是提倡、推广“中国唱法”,建立中国声乐学派。王宝璋先生当选了学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他在会上阐述了“中国唱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阐述了“中国唱法”的嗓音规格和建立中国声乐学派的方法和路径。“中国唱法”的称谓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尊,便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较之于“民族唱法”更准确、更合理的称谓。

       毛泽东早在战争年代就多次强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也在2014年的文艺座谈会上和2016“文代会”和“作代会”上再三强调发展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声乐教育的创新改革牵涉到中国声乐的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和“中国声乐学派”的建立是息息相关,没有声乐教育的改革创新,就没有中国声乐学派的建立。建立中国声乐学派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中国唱法”走向并称雄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声乐是为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服务的,我们的声乐教育是为中国人培养自已的歌唱家、自己的声乐教师、自已的歌唱演员的,是为中国声乐学派的建立服务的,到国际上拿奖是给洋人打工,然后“出口转内销”来显摆。

             王宝璋是个智者,他发現了别人没发现的真理;

             王宝璋是个勇者,他讲出了别人不敢讲出的话。

   创新是要有勇气的,创新就意味着要动人奶酪,意味着要触动人的利益;创新就意味着孤独,就意味着非议,就意味着争论,就意味着斗争。王宝璋先生几十年来,顶着非议,一腔热血,奔走呼号,不忘初心,独立特行。他走遍了祖国各地,不拿报酬,公益讲学,像杜鹃啼血一样为“中国唱法”、为“中国声乐学派”忍辱负重、呕心沥血,奔走呼号,其心拳拳,其情切切。他坚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2017年3月7日     (安徽  姜涛)

 



时间:2017-3-10    浏览:8106
相关阅读:
中国声乐学会“送文艺,下基层”之浙江台州
中国声乐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宝璋教授在衡阳师范学院讲学
四川音乐学院—王宝璋教授八十岁独唱音乐会
王宝璋教授应邀出席江西财经大学第三届传统音乐高端论
看!历史回顾!33年前王宝璋教授对“咽音派”的期待
访中国唱法学科带头人—王宝璋教授 (摘自新华网)
试论王宝璋声乐教学对嗓音潜机能的开发
《王宝璋教授的一封公开信》答问
王宝璋教授的一封公开信
歌剧《仙鹿之歌》荣获海南首届艺术节文华奖
您是第 1252721 位访问者  
中国声乐学会 @ 版权所有 联系热线:15311206299 QQ:1029736708
技术支持:安信信息有限公司 [安吉在线]

京ICP备10030378号